肠道健康进入下半场,后生元强势入场
10/20/2025 09:49:23
变革与升级是维持功能食品市场持续发展的金标准。有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呈现稳步扩张的态势,2024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达10886.1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609.1亿元,2024-2030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02%。功能食品市场的稳步发展,有赖于消费者主观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疾病(慢性疾病)大量涌现的客观事实。
即便是处于上升期的功能食品市场,其竞争依旧非常激烈。一方面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拖累。功能食品市场有几千个单品分类,而每一个单品背后都有着很多企业站台,很难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且加剧了市场饱和节点的提前;另一方面是创新力缺乏。对功能食品而言,创新尤为重要,但是过程也同样艰辛。因为涉及食品安全,因此要推出创新性的产品一定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的积累,还有可能形成巨大的沉没成本。而即便成功研发了产品,“先发优势”也不见得那么显著,甚至有一些跟随者的业绩要好过“创新者”。而益生菌作为功能食品市场的常青树同样如此,唯有保持创新才能使产业持续发展。
01 益生菌市场不断迭代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不仅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阻挡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的侵袭。同时,肠道还是人体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在免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通过脑肠轴深刻影响着大脑的正常运转,它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由此可见,肠道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么巨大,2005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关注肠道健康。
在肠道健康领域,益生菌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早在1900年,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罹患腹泻病症的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会显著下降,由此为开端渐渐使人们意识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自1953年德国微生物学家沃纳·科勒提出益生菌概念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对于益生菌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益生菌的科学定义:益生菌系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这成为了学界对益生菌的普遍共识。
依托益生菌的庞大市场,益生元作为益生菌的“口粮”,迅速成为益生菌市场另一股浪潮。1983年,日本人首次发现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却能被肠道内细菌选择性利用的特性后,明治药业就实现了功能性低聚糖的工业化生产,1989年就出现了第一款含有益生元的饮料,并且迅速风靡日本。当下,益生元被定义为:一般不能被人体所消化吸收但可被人体微生物选择性利用,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或活性从而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分。

02 “死也不放过”的后生元
益生菌对于肠道健康所表现出的强大助益,让研究的层面不断深入,即便是“死”菌,研究热度也丝毫不减。更让研究者振奋的是,死菌除了同样具有显著的健康效益外,其应用较活菌也方便的多。
首先,死菌的稳定性更好。人体是一个具有多次免疫防线的生物体系,外来的微生物想要进入体内并不容易。即便是益生菌,其能活着到达肠道的概率也非常渺茫,存活概率小于10%,因此活菌产品对于菌落总数都有下限要求,活菌总数每克不少于107CFU。而死菌完全没有这个担心,其抗逆性是活菌无法比拟的,并且加工成本大幅降低;其次,死菌有确切的理化成分,安全性高,生产应用更便利。
这类对人体有益的“死菌”也被称之为后生元。后生元是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剂,包括无生命的菌体、菌代谢产物和/或菌裂解后成分。菌体成分则主要包括肽聚糖、磷壁酸、胞外多糖、表层蛋白,是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主要物质,并发挥各种生理功能。微生物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细菌素、活性肽、分泌蛋白、氨基酸、细胞外囊泡、胞外多糖以及胆汁酸等,其中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等。
在功能输出上,后生元与益生菌有着协同增效作用。比如益生菌通过产生有机酸、细菌素、短链脂肪酸等,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而后生元本身就含有细菌产生的物质,也同样起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同时,后生元含有益生菌生长的众多营养成分,可以反哺益生菌。鉴于后生元的多种健康效应及应用优势,后生元在益生菌领域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赛道。据《2025后生元CDMO服务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后生元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3%。
03 后生元标准仍需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后生元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分类,其在全球范围内都缺乏官方的标准法规,其监管仍然处在益生菌的框架之内。近年来,关于后生元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推荐的标准框架,比如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的T/CBFIA09001-2023《益生菌制品 乳酸菌类 后生元》、中国保健协会的《后生元食品通则》(征求意见),标准中规定了总灭活菌数、游离脂肪酸、粗多糖、有机酸的含量。不过目前的标准量化指标过于宏观化,希望随着产业研究的深入,具有标志性的健康活性成分能够成为明确的量化指标。






